目的地搜索
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法学院开展2023年优秀教学改革经验推广交流会
2023-05-16 16:12  

为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和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积极响应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要求,5月11日下午,法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在兴文楼澍泽报告厅召开2023年优秀教学改革经验推广交流会。本次会议由副院长郭明龙主持,党委书记阮大强、党委副书记鲁冰、院长郝磊出席会议。

交流会伊始,郝磊院长充分肯定了学院广大教师一年以来的辛苦付出和不懈努力,号召青年教师赓续爱岗敬业、严谨笃学的精神,传承师德风尚,担当育人使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赛事,在学校、天津市乃至全国性比赛和科研项目(课题)中争取荣誉,提升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

随后,由尚海涛教授、冯汝副教授和郝磊院长分别就各自主持并顺利结题的教学改革项目验收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开展经验分享。

尚海涛教授细致梳理和总结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融入《法理学》课程研究”教改项目的核心内容与实践成效。他从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法治中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党的十八大开启的法治中国新时代,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新”要求,结合对党的领导、奉法强国、良法善治和人民主体的价值分析,全面系统分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命题的理论要义。他认为,法理学肩负激发学生对法理学的探索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助力法治实践、引导学生确立当代法律人立场的法治使命,应当引导学生自觉内化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与法理学课程之间的关联,推动学生切实奉行法治理念,从而实现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融入法理学的教学目标。最后,他指出,在教改过程中,如何更深层次地实现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融入《法理学》课程仍待进一步探究。

冯汝副教授紧密围绕“生态文明教育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与实施”项目成果。首先,针对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环保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对个人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关注不够,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国特色不突出,与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环境政策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冯教授从贯彻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的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三个方面,论证了在法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在厘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她从培养理性的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复合型环境法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行动教育、法治教育的三个维度上,阐明了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功能拓展。最后,她提出,可以从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法学专业课程,贯穿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郝磊院长分享了“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成果和经验。在简要介绍项目概况后,郝院长从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和理论反思、新文科理念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创新型法学人才培养特色模式的探索、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的优化、多元化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等五个方面深入解读项目综合改革报告。第一,从我国法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他提出,应当立足于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对现有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理性建构。第二,对于新文科理念下现行法学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的问题,他认为,应当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扩展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和打破学科复合交叉壁垒,增强价值指引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养成创新能力。第三,在育人新模式的探索路径上,他提出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逐步优化交叉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鼓励法科学生通过辅修、选修等方式学习掌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和环节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切实做到“德法兼修”。

本次座谈会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优秀教研实践经验交流的平台,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上给予了教师新的启发,激发更多骨干教师的教改热情。今后,我院将继续大力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改革与项目申报,努力创新课程建设,全方位推进新文科背景下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及成果提炼,提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全面统筹教育教学资源,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人格的教育,着力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深厚法理、哲理、事理有机融入课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兴文楼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224 | 管理员: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