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开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兵教授做客我院法学讲坛
2025-05-06 15:56  

2025年4月23日下午,我院在模拟法庭举办了以“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健康发展的法治响应”为题的法学讲座。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陈兵教授应邀主讲此次学术讲座。姚学宁老师、晁晓军老师及我院研究生、本科生加了讲座。讲座由郝磊院长主持,胡兰玲教授与谈。

郝磊院长感谢陈兵教授在百忙之中前来举办讲座,并介绍了陈老师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贡献。

在讲座中,陈兵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分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危害,包括数据隐私与安全、虚假信息与虚假内容传播、模型偏见与歧视以及安全漏洞与攻击等。之后,陈兵教授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现行法律适用带来的挑战,包括传统法律适用性不足、应对性不强,无法有效回应安全、责任、发展之间的平衡;人工智能现行法律体系存在漏洞,难以有效回应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风险;现行立法制度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撑不足,难以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陈兵教授就目前手机应用程序中信息茧房的问题,进一步介绍了人工智能算法缺陷造成的现实危害,包括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形成信息茧房,诱导沉迷、损害劳动者、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危害用户隐私、挑战传统伦理道德等。对此,陈兵教授指出,在“人机共存”时代,应从法律、技术、伦理等多方面设置“安全阀门”,及时防范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接着,陈兵教授指出,可信人工智能算法要素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算法要素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算法透明度不足;现有算法备案、评估监测与归责体系不健全;算法治理立法体系系统性与明确性不足。在此基础上陈兵教授提出“用户为中心”的友好型算法治理内核,即“以人为本”框定算法应用红线,并介绍了“以人为本”框定算法应用红线所针对的问题和具体内容。

在与谈环节,胡兰玲老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给人们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即人工智能可能造成对个人信息过度或非法收集、不当使用或滥用、泄露。对于以上风险,应当制定系统性法律、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引入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特征的监管方式。姚学宁老师提出在未成年犯罪领域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得出数字化模型。在提问环节,法学院研究生提出应该怎样利用人工智能书写论文的问题,陈老师进行了详细回答。

本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系统地了解到了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拓宽了学术视野,还搭建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兴趣,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和研究水平。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兴文楼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224 | 管理员:法学院